“八十年前,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高校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破长沙暂时大学。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常设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也成了西南联大的校庆日。一个月后,因局势所迫,全校师生向西迁徙,终极于1938年4月2日在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大副校长王博在纪念大会上先容。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一首校歌,唱了8年零11个月,从1937年到1946年,唱出了抗日战斗期间中华民族常识分子的血与泪,也唱出了一个学校的传奇。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西南联大写论文的进程:“我的学士论文是在吴大猷教授指挥下写的,探讨的是对称性在分子物理学的利用,我十分幸运,吴先生把我带到这个领域;硕士论文是跟王竹溪先生写的,我又是很幸运,他带我走进统计类学范畴;拿到硕士学位后,我成了西南联大附中的一个教师,从马仕俊先生那里学到当时最尖真个实践物理,叫做场论。”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物理系1938级校友杨振宁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原主席、西南联大社会学系1945级校友彭珮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西南联大机械系1943级校友郑哲敏院士分辨致辞。
谈起当年的老师,李德齐提到了朱光潜和闻一多,“朱光潜上课点名,点谁谁起来,问上次教的英文诗,你给我背出来。闻一多先生,我去过他家,他岂但是学者,仍是兵士,对学生很和睦。”
义务编纂:张玉
原题目:西南联大80周年 37位老校友汇聚北大
1946年7月,西南联大结束办学,三所大学回归原址各自办学,但西南联大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
生涯贫苦,战火频仍,当年的西南联大却吸引了近200位海内和归国的顶级学者和专家云集昆明。
先进的教学制度,严格的教学要求是西南联大的精华,不少老先生对当年自己的老师印象深入。
昨日,西南结合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潘际銮院士和校友会秘书长曾骥才向西南联大纪念碑献花。当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留念大会在北京大学举办。 95岁的杨振宁跟99岁的吴大昌在纪念大会上交换。1944级校友、北大教授李德齐,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就关心时局,1946年机密入党,后被公民党政府通缉。他笑着说起自己在西南联大泡茶馆的故事:“我们当时简直天天都泡茶馆,由于藏书楼排不上队,就去茶馆。当时日自己都打到贵州了,大家很关怀时局,就约了友人泡茶馆。一次最多就相称于当初的三五块钱,也不撵你走,(我们)就在那里讨论国家大事。”
“西南联大在昆明开学是1938年,停止是1946年,前后只是八年时光,我很荣幸本人曾经有七年是在西南联大学习、做研究,这对我后来的研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本。”杨振宁在纪念大会上说。
“联大七年给我奠定坚实基础”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主动播放 play 杨振宁等蜜意回望西南联大岁月 向前 向后37位校友,24位“联二代”,38位西南联大附中、附小的同窗来到现场,均匀年纪超过90岁。
“西南联大的精神,一是兼容并包,学术自在、民主精神;二是有良多大师,在艰苦的时候能凑集昆明;三是有进步的教导轨制和严厉的教养请求;四是西南联大学生勤恳学习,有无比高贵的幻想,抗日救国、救亡图存,不急躁情感,这都是值得学习的。”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潘际銮院士对记者说。
昨天,在北大英杰交流核心,西南联大校歌响起。这所在战火中出生的学校,这座被誉为世界高级教育史上传奇的学校,当天迎来建校八十周年事念日。
200位顶级学者战时云集昆明
1943级校友,有名物理学家、2012年度国度最高迷信技巧奖取得者郑哲敏至今记得自己第一天到西南联大的情景:“头一天报到,被调配在昆北宿舍,哪知道那里的跳蚤多得要命,腿上袜子里都是,搞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来到新校舍,走进大门,左右两边墙上贴满了货色,有各式各样的壁报、告诉、小广告,www.366333.com,有各种各样的谈论和宣言,代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使我这个刚从四川小县城郊区中学毕业的学生,觉得离奇和不安。”
老教学笑谈当年泡茶馆聊时局阅历
西南联大校委会常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孙女张元苓作为家眷加入了昨天的大会,只管自己诞生时爷爷已是暮年,但西南联大的情怀已经在他们家代代相传,家人每年都会去云南的西南联大纪念馆,“坚强不息,民族精力,这是西南联大对我最大的影响。”
雄厚师资天然培育了大量人才,“8年时间,从西南联大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失掉者、8位‘两弹一星’功臣、8位党和国家引导人、174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云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蒋永文在纪念大会上说。
中国文学系传授朱自清、闻一多,外文系的吴宓、钱钟书、朱光潜,有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加持”的历史系,冯友兰、金岳霖坐镇的哲学心理学系,领有陈省身、华罗庚的算学系,坐拥吴大猷、叶企孙等巨匠的物理学系……西南联大的师资装备堪称“奢华”。
西南联大1940届校友吴大昌,今年99岁了,谈起在西南联大的时间,白叟表示得像个孩子,“外边引诱少,咱们就一心读书。”他在西南联大印象最深的事,是那时办学条件之简陋,“当时的教室,我们到那里的时候,里面还有棺材。大家把棺材抬出来,粉刷了多少下,几天功夫,就开端上课,前提很艰难。”
“千秋耻,终当雪。复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